当前位置:肿瘤瞭望>百家>循证视点>正文

[佳作有约]李娟教授: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评估

作者:  李娟   日期:2016/3/22 17:41:49  浏览量:2093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回顾多发性骨髓瘤(MM)疗效标准的发展史,每一次疗效标准的制定或更新都是伴随新治疗手段或方法出现之后应运而生。随着针对MM的新药不断涌现,患者的临床疗效有了大幅的提高。本刊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针对目前MM的疗效评估标准进行撰文,供广大同道学习交流。

  回顾多发性骨髓瘤(MM)疗效标准的发展史,每一次疗效标准的制定或更新都是伴随新治疗手段或方法出现之后应运而生。随着针对MM的新药不断涌现,患者的临床疗效有了大幅的提高。本刊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针对目前MM的疗效评估标准进行撰文,供广大同道学习交流。

 

  MM疗效标准演变背景及回顾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由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在MM的应用,治疗效果比传统方法有了显著提高,原有MM的疗效标准已不能满足移植治疗时代对疗效判定的要求。因此,欧洲/国际/美国骨髓移植登记组(EBMT/IBMTR/ABMTR)制定了MM疗效判定标准,即著名的EBMT或Blade标准(1998年)。

 

  该标准在国际上应用了相当长时间未作修订或更新,直至新药(沙利度胺、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在临床的广泛应用,MM疗效得到了再一次提高。为适应这一显著的疗效进步,2006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为此制定了IMWG标准。随着各类新药序贯或不序贯ASCT等治疗手段的增加,代表着2006年及以前最高的疗效水平的CR或sCR已远不能满足MM治疗效果的评估。因此,IWMG分别在2011、2014年更新了MM疗效评判标准。

 

  对比IWMG的这两次疗效标准的更新,除2014年版增加了“如基线M蛋白水平≥50g/L,仅需增加10g/L就应该判断为PD”外,其他均无变化。IWMG 2014年新版疗效评判标准对比2006年以前的疗效标准,不仅提出了采用流式免疫学、分子学方法检测微小残留病(MRD),并且规定了达到这些标准所采用的方法,免疫学CR、分子学CR可以更敏感、更深层次地用于MM疗效判断。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5年修订版)》的疗效标准是依据IMWG 2014的共识制定的,目的在于适应日益先进的治疗MM的方法和随之带来的显著疗效,与国际接轨。

 

  IWMG 2014年MM新版疗效标准解析

 

  IWMG 2014年MM新版疗效标准分为分子学CR(MCR)、免疫学CR(ICR)、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微小缓解(M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对“可测量病变”有以下规定,满足下列3项中至少1项者:(1)血清M蛋白≥10 g/L;(2)尿M蛋白≥200 mg/24h;(3)血清FLC(sFLC)检测:sFLC比值异常,受累FLC≥100 mg/L。

 

  1. MCR:在CR基础上要求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PCR(ASO-PCR)检测阴性(敏感度为10-5)。

 

  2. ICR:满足sCR标准的基础上要求经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至少4色)检测106个骨髓细胞证实无表型异常的浆细胞(克隆性)。

 

  3.  sCR:满足CR标准的基础上要求FLC比率正常以及经免疫组化或2色到4色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骨髓中无克隆性浆细胞。

 

  4.  CR:血清和尿免疫固定电泳阴性,软组织浆细胞瘤消失,骨髓中浆细胞<5%;在对仅依靠血清游离轻链水平作为可测量病变的患者,除了满足CR的标准还要求FLC的比率恢复正常(0.26-1.65)。

 

  5.  VGPR:蛋白电泳检测不出M蛋白,但血清和尿免疫固定电泳阳性;或血清M蛋白降低≥90%且尿M蛋白<100mg/24 h;在仅依靠血清游离轻链水平作为可测量病变的患者,除了满足以上VGPR的标准还要求受累和未受累FLC之间的差值缩小>90%。

 

  6.  PR:(1)血清M蛋白减少≥50%,24 h尿M蛋白减少≥90%或降至<200 mg/24h;(2)如果血清和尿中M蛋白无法检测,要求受累FLC与未非受累FLC之间的差值缩小≥50%以替代M蛋白标准;(3)如果血清和尿中M蛋白以及血清FLC都不可测定,并基线骨髓浆细胞比例≥30%时,则要求骨髓内浆细胞数目减少≥50%以替代M蛋白标准;(4)除了上述标准外,如果基线存在软组织浆细胞瘤,则要求浆细胞瘤缩小≥50%。如做影像学检查,则应无新的骨质病变或原有骨质病变进展的证据。

 

  7.  MR:血清M蛋白减少25%~49%,24 h尿轻链减少50%~89%。如果基线存在软组织浆细胞瘤,则要求浆细胞瘤缩小25%~49%。溶骨性病变的数量和大小没有增加(可允许压缩性骨折的发生)。

 

  8.  SD: 不符合CR、VGPR、PR及PD标准。如做影像学检查,则应无新的骨质病变或原有骨质病变进展的证据。

 

  9.   PD:至少符合以下一项(以下所有数据均与获得的最低数值相比):

 

  (1)血清M蛋白升高≥25%(升高绝对值需≥5 g/L);如果基线血清M蛋白≥50g/L,M蛋白增加≥10 g/L即可;(2)尿M蛋白升高≥25%(升高绝对值须≥200 mg/24h);

 

  (3)如果血清和尿M蛋白无法检出,血清受累FLC与非受累FLC之间的差值增加≥25%(增加绝对值须>100 mg/L);(4)如果血清和尿中M蛋白以及血清FLC都不可测定,则要求骨髓浆细胞比例升高≥25%(增加绝对值≥10%);(5)现存骨病变或软组织浆细胞瘤增大≥25%,或出现新的溶骨性病变或软组织浆细胞瘤;(6)出现仅与浆细胞异常增殖相关的高钙血症。在开始新的治疗前必须进行连续两次的疗效评估。在PD部分还强调,在采取新的治疗方法前,一定要进行连续两次的指标检测来确定疾病进展。

 

  除以上提到的MCR、ICR外,目前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RD的方法报道较多,归结一下目前在MM的MRD所用的方法主要集中在检测细胞克隆水平(流式细胞术、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PCR 、第二代测序仪等)、细胞增殖性(血清游离轻链检测、液相色谱电离串联质谱等方法)及细胞侵袭性(全身MRI、全身PET-CT等)。

 

  李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内科、血液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广东血液分会主任委员、第二﹑三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第八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委。专注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和发病机制、新的治疗方法探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攻关课题、广东省卫生厅课题等,担任《中华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8篇。2006年以第一负责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主编专著5本。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付丽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发性骨髓瘤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