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抗癌协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全国乳腺癌会议(CBCC)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SIBCS)于2022年10月28日~29日在线上召开。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抗癌协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全国乳腺癌会议(CBCC)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SIBCS)于2022年10月28日~29日在线上召开。每年的“粉红”十月份,既是乳腺癌防治宣传月,也有大家翘首以盼的SIBCS大会。今年的SIBCS大会有哪些亮点内容,国内外乳腺癌领域有哪些前沿进展,乳腺癌学科将如何加速发展、指南和共识将如何进行更新,乳腺癌应该如何进行科学防治?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中与我们分享如下。
肿瘤瞭望:第十七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本次会议的亮点内容。
邵志敏教授:2006年第一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成功举办,至今SIBCS已举办了十六届,第十七届SIBCS于2022年10月28日~29日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回首第一届SIBCS只有500余人参加,而线下参会人数最多的一届达到了4000人(2019年)。受疫情影响,近几年的SIBCS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因此,线下参会人数根据相关要求有所控制。从线下、线上参会人数可以看出,SIBCS规模逐渐扩大。毫无疑问,SIBCS已经成为了我国乳腺界最具影响力的会议,成为了国内实体肿瘤以及单病种(乳腺癌)中规模最大、最具有权威性的论坛之一。
每年SIBCS大会,我们都会将国际和国内乳腺领域的诊断、治疗、基础转化研究最新结果进行呈现,让大家看到乳腺领域的进展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早期举办的SIBCS会议,我们主要邀请各位专家对最新文献、临床试验、国际指南进行解读。近几年,SIBCS会议主要对前沿治疗理念及国内(临床和基础)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展现。
为进一步规范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国内各个学会、协会制定了一系列的专家共识和指南,如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编纂的《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CACA-CBCS指南)。该指南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更新。从今年开始,《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精要版)》(小红书)计划每年进行一次更新,本届SIBCS大会上,也对指南更新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呈现。此外,由我和沈镇宙教授共同主编的《乳腺肿瘤学(第三版)》即将出版发行,本届SIBCS中也对相关事宜进行了介绍。
肿瘤瞭望:此次SIBCS会议“中国之声”环节,您带来了《微生物代谢与三阴性乳腺癌》的讲课,请您对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邵志敏教授:最近几年,国内乳腺癌领域的基础转化研究和临床研究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大的影响。如宋尔卫院士、苏士成教授团队在乳腺癌基础转化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而我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几年主要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开展了系列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三阴性乳腺癌既往主要以化疗为主,随着治疗靶点的不断开发和增加,特别是“复旦分型”及相关精准治疗策略的提出,我们发现在免疫调节型中,免疫治疗加化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了其他问题:在实体肿瘤治疗中,应如何进一步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最近几年,(菌群和肿瘤)微环境得到了大家的关注。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在胃肠道肿瘤中发现,特定的细菌会促进结肠癌的生长。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猜想乳腺癌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菌群呢?所以我们开始了相关探索,我们通过基因表达谱回归到特定的生物信息学算法,发现乳腺癌中也存在着特殊的菌群,可以影响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同时,也发现该菌群受TMAO(氧化三甲胺)的控制和调节。TMAO是胆碱(TMA)的代谢产物,在相关动物实验中,我们发现肿瘤裸鼠服用胆碱后联合PD-1免疫治疗,会大大提升免疫治疗的效果。
发现这一现象后,我们又有了进一步的猜想:对于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我们是不是可以服用胆碱类药物来提升免疫治疗的效果?于是我们在目前开展的临床试验当中也设置了相应的组别来验证该猜想。目前,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免疫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索。这一发现,可能会促进免疫治疗的效果。我们也期待通过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能促进临床发展,研究相关结果于今年年初发表在Cell Metabolism。
肿瘤瞭望:十月是乳腺癌防治月,请邵教授为乳腺癌患者送上寄语,倡导大家关注乳腺癌皁诊早筛、规范化诊治。
邵志敏教授:2022年2月,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已经超越肺癌,成为女性发病首位的恶性肿瘤。与此同时,乳腺科医生的工作负担也大幅上升。以我们科室为例,虽然部分地区仍受疫情影响,但我们科室上个月乳腺癌的手术量也接近800例。以下几条建议可能对乳腺癌防治起到一定作用。
第一,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分析原因主要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女性来说,控制雌激素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乳腺癌的发生,减少含雌激素食物、保健药品的摄入很有必要。
第二,乳腺癌可防可治。通过普查、筛查等手段发现的早期乳腺癌,其治疗效果非常好。建议40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钼钯筛查,这会大大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通过早期诊断,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十分显著。
第三,随着治疗水平的提高,乳腺癌的整体死亡率也在下降。但乳腺癌亚型众多,所以客观的讲,在中国乳腺癌患者死亡率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这也是当前存在的诊疗矛盾。因此,希望女性朋友能更加关爱自己的乳房,适时进行钼靶、B超等检查。
肿瘤瞭望:本次大会上设有会议征文颁奖环节,这体现我国乳腺癌临床研究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邵志敏教授:第十七届SIBCS同时又承载了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2年一次的全国乳腺癌会议,因此我们进行了会议论文征稿,收集了全国各地从事乳腺癌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成果,并在大会中呈现出来。通过近年的大会征稿,能够发现中国乳腺癌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同时也发现很多优秀的研究都有机会在国外的会议平台(ASCO、ESMO)进行展现。
肿瘤瞭望:《乳腺肿瘤学(第三版)》、《2022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精要版)》更新都在会上进行了发布,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的更新和更新的意义。
邵志敏教授:Diseases of the Breast是乳腺癌临床和基础研究中一本非常经典的书目,而我们国内却缺乏类似的书籍。十几年前,我的老师沈镇宙教授就提及,我们国内应该有一本权威的、关于乳腺肿瘤的教科书。因此,所以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邀请各路专家共同合作编写《乳腺肿瘤学》。《乳腺肿瘤学》第一版、第二版都在全国得到了非常好的反响,可以说在国内《乳腺肿瘤学》成为了教科书的典范。能够取得这一成绩,我也比较欣慰。希望《乳腺肿瘤学(第三版)》的发布继续为临床医生带来更多使用价值。
2007年,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推出了第一部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南(CACA-CBCS指南)。在这之前,国内并没有能指导乳腺癌诊治的规范和指南,只有NCCN指南的中国专家翻译本或改编本,但并不能完全用来指导中国的临床实践,因此,我们结合我国国情及最新的证据编写了CACA-CBCS指南,并规定每两年更新一次。但第一版指南是比较粗糙的,治疗方面侧重于外科手段。经过多次更新,最新版指南已经非常完整,也成为了最专业、最权威、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本诊治指南。但该指南完整版较为厚重,不易携带。因此,我们出版了《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精要版)》,并对其每年进行一次更新。
肿瘤瞭望:会议的另一个重头戏是3C高峰论坛,为新版CBCS指南更新奠定基础。今年进行了怎样的安排?
邵志敏教授:3C高峰论坛从2021年开始举办,该论坛是由我提出设想,余科达教授、李俊杰教授具体进行操作的。通过对世界级大会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St.Gallen会议和SABCS有很大不同。SABCS会议综合了全世界上万名顶级乳腺癌专家,包括了基础和临床所有的成果,是全世界每年一次的盛会。而St.Gallen共识每2年进行一次,以欧洲专家为主,主要对临床问题进行解决,由专家共同对一些临床问题进行投票,这些共识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并不一定很充实。
因此,从去年开始,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我们中国的专家能不能在会上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投票,从而得到一些共识?因为有一些临床问题,循证医学证据并不一定非常充实。去年我们在3C论坛中对新辅助治疗进行了讨论,今年主要是对乳腺癌治疗的相关热点进行投票。
肿瘤瞭望:本次会议议程非常丰富,包括“名家重器”、“中国之声”、“乘风破浪”等环节。作为大会主席,请您介绍下这些环节设计背后的考虑。
邵志敏教授:SIBCS可谓国内乳腺领域会议的“天花板”,所以我们会兼顾各个层级的医生。“名家重器”环节,我们会邀请国际上最权威的专家进行讲课,如我们邀请到了赫赛汀的发明者——Dennis Joseph Slamon教授,请他就抗HER2治疗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当然,我们更注重国内研究成果的传递,因此我们特设“中国之声”环节,请各位专家介绍当前的前沿进展;而我更看重的是年轻医生的培养,所以我们专门设置了“乘风破浪”环节,请各位年轻专家就相关研究进行介绍。近些年来,我们看到国内年轻医生成长非常快,所以我们要给予年轻医生很好的平台进行展示。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年轻医生通过SIBCS这一平台能够更快成长,走向国际舞台。
肿瘤瞭望:关于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次会议上有哪些重要研究进行了公布,请您进行介绍。
邵志敏教授:目前,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我们也在不断进行探索。提出了“复旦分型”并据此开展了多项研究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治疗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我们也意识到,“复旦分型”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HER2-low),治疗效果不佳。随着新的治疗药物的出现,这部分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相关结果在这次会议中呈现了出来。
肿瘤瞭望:除学术研究外,患者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您对相关科普工作有哪些见解。
邵志敏教授:对乳腺癌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可以延长她的生命时间,同时相关治疗可能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由沈镇宙教授倡导、夏丽君女士资助的乳腺癌病友互助公益团体——“妍康沙龙”,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妍代表美丽,康代表健康,“妍康沙龙”的含义是让更多女性活的美丽且健康。
作为临床医生,通过科普教育,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让患者知道基础的疾病知识,有利于增强患者治愈信心、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治愈率。与此同时,联合心理科、精神科、心内科等科室,能够把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充分解决,使她们不但能治疗躯体疾病,同时能解决相关心理问题,有助于其更好的走向社会。
肿瘤瞭望:作为国内乳腺癌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未来您有哪些继续推动乳腺癌诊疗发展的计划。
邵志敏教授: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是在欧美国家,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在下降的。这“两降”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他们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准?首先,欧美国家的科研水平较高;其次,欧美国家对于乳腺癌的控制,特别雌激素水平的控制比我们更严格。例如二十年以前,美国绝经和围绝经期的人群都提倡使用替代疗法,大量绝经后的人群都服用雌激素,所以绝经综合征得到了明显改善,心脏疾病也大大缓解。随着时代的发展,替代疗法被舍弃。但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是在下降的,这体现了乳腺癌和雌激素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
乳腺癌的病因是综合的,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乳腺癌的病因,会使乳腺癌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目前,我们没有找到非常直接的原因。我们知道乳腺癌的发生和雌激素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建议女性,与雌激素相关的营养品,要尽量少用。同时,早诊早治也十分重要。只有早期发现,患者的治疗效果才会非常好。奉劝各位女性朋友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出现相关症状或者体征后要及时就医。最后强调的是,乳腺癌的发病率虽然在上升,但是它并不可怕,每一位女性都要关注自己的乳房,关注自身的健康。
SIBCS会议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