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明确非转移性肾细胞癌(RCC)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案,研究者进行了数十年持之以恒的探索。ASCO-GU是泌尿系统肿瘤领域最高水平的世界级学术盛会,其内容引领当前该领域国际学术前沿和方向,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泌尿肿瘤领域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为了进一步解读泌尿肿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把该领域的前沿进展带回国内,造福广大肿瘤临床医生和千万泌尿肿瘤患者。我们特邀国内泌尿肿瘤领域的领军人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魏强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李长岭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何志嵩主任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内科盛锡楠教授进行四人圆桌会,讨论晚期肾癌辅助治疗领域的两大热门研究:S-TRAC和ASSURE的不同结果,同时分享他们在本次大会上的重要收获,以飨读者!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盛锡楠教授:非常很荣幸能和几位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与今天的访谈节目,让我们欢迎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魏强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李长岭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何志嵩主任!每年ASCO-GU会议都倍受瞩目,各位均是国内泌尿肿瘤领域的领军人物,请问各位专家在本次大会上有何重要收获,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魏强教授:ASCO-GU不仅吸引了内科肿瘤专家的关注,许多外科肿瘤领域的专家多年来也一直积极参会,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每年ASCO-GU报告的新临床研究结果以及正在开展中的临床研究丰富;二、会议以多学科讨论为主,通过分享病例,对疾病进行梳理。外科肿瘤领域专家的知识较侧重于外科方面,但系统性知识较缺乏,通过进行多学科讨论,能够使外科肿瘤领域专家对肿瘤治疗进行全面系统学习,开阔视野,将之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李长岭教授:首先,在ASCO-GU会议上展现的多学科MDT与国内多学科MDT无明显差异,在大会上关于对基础临床研究如何转化为临床成果展开的讨论令人耳目一新,值得学习和探讨。其次,参加本次大会有助于我们关注泌尿肿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把该领域的前沿进展带回国内,总体来说受益颇多。
何志嵩教授:ASCO-GU是高水平的泌尿肿瘤领域专业学术会议。本次ASCO-GU会议上以讲座形式分享了较多去年泌尿肿瘤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数据较为全面,令人获益匪浅。与国内会议比较,ASCO-GU更多地强调相对罕见泌尿肿瘤的研究成果,例如非精原细胞瘤等,大会通过病例讨论、讲座等形式对临床罕见而棘手的泌尿肿瘤进行探讨,给临床医生提供关于这类疾病治疗的参考和指导。再者,会议还对既往研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和深度发掘,使每年参加ASCO-GU会议的学者都满载而归。从去年开始,参加ASCO-GU会议的国内泌尿肿瘤专家数量有所增加,希望将来更多国内泌尿肿瘤专家能够从中受益。
盛锡楠教授:ASCO-GU针对既往研究展开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对于年轻医生来说,可以加强对肿瘤知识的把握,是较好的学习机会。泌尿外科肿瘤专家不仅要关注泌尿手术领域,还需要关注药物辅助治疗等领域的发展。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过去10年期间,晚期肾癌领域靶向药物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晚期肾癌辅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近期较多相关研究数据公布,阴性结果和阳性结果各占一定比例。例如,ASSURE研究结果虽为阴性,然而去年ESMO公布了S-TRAC研究成果,数据显示针对晚期肾癌患者采用靶向治疗疗效较显著,从辅助治疗领域如何解读不同临床研究试验结果数据存在的差异性呢?这些差异会对临床实践产生哪些影响?
李长岭教授:术后高位肾癌患者如何通过辅助治疗提高疾病治愈率及降低复发率是长期以来临床学者研究的重点,人们对于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在晚期肾癌辅助治疗领域的应用都进行了探索。ASSURE研究结果虽然显示阴性,然而S-TRAC研究数据显示阳性结果,非常令人振奋,希望将来能在该领域展开进一步研究。两个研究数据存在差异性,可能与两个方面有关。第一、研究的设计存在差异。例如,S-TRAC研究的设计比较严谨,针对T3-T4晚期透明细胞肾癌术后高危患者,研究结果显示患者DFS延长一年。然而ASSURE研究结果为阴性,这两者的差异可能和研究的入组设计不对称有关。ASSURE研究还入组了30%非透明癌患者,Ⅰ期和Ⅱ期低危患者占37%。从这方面来看,S-TRAC试验在研究设计方面可能更具科学性,导致最终研究结果显示阳性。第二、两个实验在药物剂量方面也存在差异。ASSURE研究中患者可能存在用药剂量不足的情况,部分患者因无法耐受毒副作用而进行了减量处理,导致研究结果为阴性。当然,这两个研究数据差异性的原因还有待将来进行进一步包括远期OS和分层因素等方面的数据分析以揭示。
盛锡楠教授:肿瘤相关研究观察点包括无疾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OS)等。晚期肿瘤患者的相关研究以针对PFS为主,肿瘤治疗以OS为最终目标,但因OS受较多因素影响,有学者提出了针对晚期肿瘤患者以PFS为替代终点,那么DFS能否替代OS成为患者的获益标准呢?各位专家意见如何?
何志嵩教授:今年ASCO-GU会议上报告了一项研究,该研究主要分析DFS是否能够作为OS的替代终点。该研究的背景是因为OS虽然是肿瘤治疗追求的终极目标,但研究耗时较长,患者可能会失去更多机会。而DFS研究数据分析时间较快,受影响因素相对较少。该研究针对DFS能否替代OS作为患者获益标准进行了数据分析,最后得出了阳性结果。但我对于该结果还存在一些疑虑,我认为DFS能否完全替代OS还有待进一步分析。虽然目前来看,ASSURE研究数据显示患者DFS获益效果与OS获益效果无明显差异。另外一项热门研究S-TRAC数据显示DFS已达到终点,结果显示阳性,影响较好,但遗憾的是OS数据还未出炉。若几年后OS数据没有取得阳性结果,会不会让大家感到失望?因此虽然这项研究取得了阳性结果,但肿瘤界关于DFS能够替代OS成为研究终点这一观点还未达成一致共识。在S-TRAC研究OS数据未完整的情形下,较多肿瘤专家对用DFS替代OS仍然存疑,期待OS研究统计数据尽快出炉,到时可能会消除大家关于这方面的顾虑。
盛锡楠教授:假设S-TRAC研究数据显示OS也为阳性结果,晚期肾癌患者术后采用辅助治疗,即能改善患者DFS,也能改善患者OS,符合治疗终极目标。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目前新药发展迅速,过去10年期间靶向治疗一直在晚期肾癌辅助治疗领域得到良好应用,针对该领域也陆陆续续开展了很多研究,然而部分研究结果显示阴性,部分结果为阳性,肿瘤领域对研究结果意识未达成一致。请问未来肾癌辅助治疗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魏强教授:目前,OS仍是研究终极目标,是检验治疗效果的金标准。虽然S-TRAC研究数据显示DFS优势突出,但最终OS研究结果仍需拭目以待。辅助治疗效果可能与肿瘤复发的机制有关,只有明确了肿瘤复发机制,才能把握住药物研究的正确方向。例如,目前大部分靶向药物多针对血管生成机制为主,我们应根据肿瘤复发所需要的肿瘤血管生成和终结时间等选择对应药物,如针对肾癌患者术后采用舒尼替尼辅助治疗的开始和终止时间都应该和肿瘤复发的血管生成机制协调起来。除了肿瘤血管生成,肿瘤复发还存在其它机制,我们可以针对除肿瘤血管生成以外的其他机制开展研究,防止肿瘤复发,达到终极目标。通过对基础研究结果进行筛选后选择有针对性的可防止复发的药物也是将来的一大研究方向
盛锡楠教授:近几年,肿瘤转化研究数量越来越多,包括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新药研发和后续临床研究也日益增多。目前,包括S-TRAC研究在内的诸多针对肾癌辅助治疗的相关研究取得阳性结果均基于多年研究和努力,相信在未来针对肾癌辅助治疗新药研究数量会逐渐增多,可供患者药物种类也越来越多,患者获益也会愈加显著。换句话说,路在脚下,希望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