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17年3月15日~18日,于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十五届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的学术内容丰富精彩,在精准医学的背景下,围绕乳腺癌治疗的“加减法”这一主题引起了众多参会学者的共鸣。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
当地时间2017年3月15日~18日,于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十五届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的学术内容丰富精彩,在精准医学的背景下,围绕乳腺癌治疗的“加减法”这一主题引起了众多参会学者的共鸣。
在17日会议期间,肿瘤瞭望前方报道团队特别邀请到本届St.Gallen乳腺癌会议共同主席,瑞士Kantonsspital的Beat Thürlimann教授,以及CSCO乳腺癌高峰论坛主席,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江泽飞教授进行了访谈。
两位教授针对精准医学时代的乳腺癌治疗,会期争议话题和中西方乳腺癌治疗差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北京长庚医院的王晓迪医生参与访谈并将Thürlimann教授的发言做了中文翻译。
王晓迪医生、Beat Thürlimann教授、江泽飞教授
乳腺癌精准医学
就精准医学的理解这一话题,Thürlimann教授表示,乳腺癌的精准医学建立在对肿瘤发生物学行为的深刻理解,包括肿瘤的基因组学和异质性等等。而对于肿瘤的转移行为,我们也比过去知道的更多,比如ER阳性乳腺癌可能更常转移到骨,而三阴性乳腺癌可能更多转移到脑。靶向治疗也是乳腺癌精准医学非常重要方面,希望我们以后能在这一领域有更多的收获。
在St.Gallen乳腺癌大会中,谈到精准医学似乎不像其他会议那么热门。江泽飞教授谈到,St.Gallen会议一路走来,从传统的看淋巴结数目,肿瘤大小,逐渐走到分子分型这样的精准时代。
对于早期病人,先前提到过这样一种学术观点,即所谓“早期不早”。江泽飞教授表示,原来同属于低度危险的病人,在进一步分成不同亚型之后,还是要区分风险。在精准治疗的时代,正确评估乳腺癌病人的风险和可能的获益,才能做出适当的医疗决策,得到比较好的疗效。
大会争议话题
针对本届St.Gallen乳腺癌会议的争议话题,Thürlimann教授认为在局部治疗方面可能较为突出,特别是当手术范围越来越小的时候,后续的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如何跟手术形成很好配合。另一方面,现在的检测手段越来越多,在早期乳腺癌中,包括液体活检这样的基因检测帮助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生物学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与临床真正地结合到一起,未来还有很多可以做的方面。
早期乳腺的治疗可能只需要一天,也可能需要15年。江泽飞教授针对治疗升级或降级谈到,有些早期病人可能一次手术就治愈,而有些病人则需要术前治疗,术后治疗甚至延长辅助治疗。在治疗充满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多考虑病人的个体差异。
随着科学的进步,诸如液体活检、单细胞检测等技术使我们能够在宏观医学背景下了解到肿瘤的微观情况。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诊疗已经进入局部和系统治疗综合的时代。
中西方乳腺癌治疗
针对中西方乳腺癌治疗的异同,Thürlimann教授主要从精准医学的角度去思考。由于中西方患者存在种族差异,而精准医学可以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个体化生物学信息,站在西方学者的角度,希望能和中国学者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合作。
除了科学层面上中西方乳腺癌情况不同外,江泽飞教授表示,在中国,政策和文化也不能忽视。因为医保政策和药物审批等原因,中国医生虽然了解了很多治疗的知识,但药物不可及。可喜的是,近期CFDA在新药进入临床方面有很积极的动作,希望我们能尽快够摆脱精准有余、医疗不足的尴尬局面。
在谈到文化信仰时,江泽飞教授表示,多年来的传统理念使得我们认为治疗越多越好。现在,以St.Gallen会议为代表的“减法”理念逐渐被接受。但我们有时候可能“减不掉”,比如说有些治疗4个周期和6个周期差不多,那么以国内的习惯,为了不遗憾可能就多一点。
循证医学的时代慢慢走向精准的时候,江泽飞教授认为我们需要理念的转变,合理做好治疗的“加减法”。不要一味去叠加过多治疗,但也不能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轻易去掉一些比较成熟或可能有效的治疗。